完善海洋环境辐射监测管理体系、海上核与辐射应急监测预警体系,提高预警能力。
继续推进车用燃油清洁化,提升车用燃油标准,推进车用油品升级。推进重点海岛开发与保护,依法有序推进无居民海岛有偿使用出让。
第四节 调控资源环境合理利用严格控制资源利用。开展全区生态状况变化遥感调查评估、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状况年度监测评估,以及生态功能重要区域和生态敏感脆弱区域等重点区域流域生态状况年度调查评估。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推动完善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公益诉讼制度,推动行政处罚、刑事司法及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制度衔接。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珠江西江经济带(广西)完善珠江西江生态廊道建设,做大做强西江沿岸生态旅游产业集群,构筑生态旅游廊道。
提高钦州、防城港、北海等3个设区市主要规模以上港口的港作船舶、公务船舶靠泊供应岸电能力。在造纸、水泥等行业推行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推行用能权交易制度,探索水权市场改革。四川省成都市将二氧化碳排放控制纳入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绿色发展评价和生态文明考核体系。
在美丽中国百人论坛2021年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表示,从必要性和可行性来看,协同推进减污降碳势在必行。过去的2021年,要说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有哪些热词,减污降碳必在其中。《意见》也指出,要加快构建减污降碳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的制度机制。一些地方与企业已经开始积极开展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相关工作,在体制机制、重要政策衔接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取得一定进展。
2021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明确要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在2021年6月举办的第十届中国环境院所长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贺克斌表示,如果没有碳达峰、碳中和的推动力,以现有的政策措施,在2030年之后,减污过程会减缓。
据了解,一些地方出台了关于协同控制的具体政策和规划。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田春秀道出了当前减污降碳的现状。要强化工作统筹,统一政策规划标准制定、统一监测评估、统一监督执法、统一督察问责,为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提供支撑保障。可以说,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环境保护进入了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新阶段。
不过,现在减污降碳的技术缺口还非常大,减污降碳协同程度目前还不够高。减污降碳协同,有一定的法治基础,2015年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专门增加条款,要求实施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协同控制。有行动基础,近年来通过清洁取暖、压减过剩产能等手段,大力推进污染物减排,协同推动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下降,积累了不少经验。高度同源性又使得减污降碳的可操作性非常强,能够基于合理手段实现两大目标。
例如浙江省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考核纳入到美丽浙江和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考核中,将碳报告核查机构纳入企业环境信用评价体系中。目前,很多城市大气污染治理进入瓶颈期,更加关注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注重源头优化类的产业结构调整、节能降耗、清洁能源替代等政策及技术措施的协同减排效益。
有体制基础,2018年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把应对气候变化职能调整至新组建的生态环境部,打通了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管控。据了解,按照《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编制工作方案》要求,生态环境部正在加紧编制出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将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总体要求、工作目标、重点任务和支撑保障措施等主要内容予以明确。
但在碳中和情景下,与降碳结合,则会释放出更大的减污潜力,在2030年到2060年之间,主要污染物排放仍有不小下降空间。新目标、新打法意味着需要建章立制、做好顶层设计,统筹谋划目标任务、管控思路、政策措施。要强化顶层设计,牵住以降碳为源头治理举措的牛鼻子,统筹谋划一批推动能源、产业等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重点任务和重大工程。结构性问题突出是实现美丽中国及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共同挑战,协同推进则是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降碳目标的根本途径。地方与企业积极行动示范试点区域协同、部门协同、措施协同,既有利于碳减排,也有利于空气质量的改善。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整体布局下,统筹优化减污和降碳工作以实现协同增效,对进一步深化环境治理、助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要强化政策协同,聚焦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建设,建设清洁低碳能源体系,加大交通运输结构优化调整力度等。那么,如何在巩固十三五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的基础上,对减污降碳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减污、降碳两者又该如何实现协同、一体推进?构建减污降碳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制度机制温室气体与传统大气污染物排放具有相同的驱动力、相同的根源,空气质量问题影响着气候变化,极端气象等气候也会影响环境改善
经过16年的发展,国家湿地公园通过试点制晋升制等设立方式,总数已达899处。湿地保护法将于今年6月1日起施行。
中国指定了64处国际重要湿地,建立了602处湿地自然保护区、1600余处湿地公园和为数众多的湿地保护小区,湿地保护率达52.65%。中国作为《湿地公约》常委会成员和科技委员会主席,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近年来,我国法规制度体系日趋完备。记者从国家林草局10日召开的发布会上获悉:30年来,我国大力推进湿地保护修复,湿地生态状况持续改善。2021年底出台湿地保护法,28个省区市先后出台了湿地保护法规。北京1月10日电 今年是中国加入《湿地公约》30周年。
调查监测体系初步形成。保护管理体系初步建立。
中国是全球首个完成三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的国家,国土三调正式将湿地列为一级地类。中国以全球4%的湿地,满足了世界1/5人口对湿地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等多种需求,为全球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5年,我国启动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2003年,国务院批准发布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22030)》,陆续实施了三个五年期实施规划,中央政府累计投入198亿元,实施了4100多个工程项目,带动地方共同开展湿地生态保护修复。
据介绍,中国湿地保护经历了摸清家底和夯实基础(19922003)、抢救性保护(20042015)、全面保护(20162021)三个阶段,随着湿地保护法出台,湿地保护将进入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阶段。国家湿地公园属于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中的自然公园范畴,有效保护了240万公顷湿地,带动区域经济增长500多亿元,约90%的国家湿地公园向公众免费开放,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色空间。工程规划体系日益完善中国以全球4%的湿地,满足了世界1/5人口对湿地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等多种需求,为全球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3年,国务院批准发布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22030)》,陆续实施了三个五年期实施规划,中央政府累计投入198亿元,实施了4100多个工程项目,带动地方共同开展湿地生态保护修复。调查监测体系初步形成。
近年来,我国法规制度体系日趋完备。保护管理体系初步建立。
国家湿地公园属于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中的自然公园范畴,有效保护了240万公顷湿地,带动区域经济增长500多亿元,约90%的国家湿地公园向公众免费开放,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色空间。湿地保护法将于今年6月1日起施行。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